競爭加劇,新加坡「先買後付」減至5家
(113/03/25 15:57:41)

新加坡「先買後付」業者因競爭加劇及利潤壓縮,從8家減少至5家

一、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(2024)年3月25日報導指出,過去數年在新加坡及東協區域興起的「先買後付」(buy now pay later,簡稱BNPL)支付模式,在面對利率高漲及經濟放緩的雙重壓力下,歷經數次整合,不少業者選擇離場,從2022年的8家減少至5家。

二、近期先後退出新加坡「先買後付」市場的3家業者包括:(1)澳洲「Zip」在2022年中退場,並終止與新電信(Singtel)轄下電子錢包「Dash」合作;(2)「Pace」在 2023年8月申請自願清盤,該公司曾在2022年收購競爭對手「Rely」;(3)新加坡電商平臺「ShopBack」將於2024年3月結束星、馬地區之「先買後付」業務,該公司係於2021年12月收購「先買後付」業者「Hoolah」後推出此項服務。

三、據瞭解,新加坡另一家「先買後付」業者「Ablr」已停止營業,並將退出新加坡「先買後付」市場,但另一家新創公司「Abnk」則於近期加入。

四、目前新加坡的5家「先買後付」業者包括:領創集團(Advance Intelligence Group)轄下的「Atome」、「Grab」、冬海集團(Sea)轄下的「SeaMoney」(SPayLater)及澳洲「Latitude Pay」。「Atome」及「Latitude Pay」係單純提供「先買後付」服務,「Grab」在召車及付款應用中提供「先買後付」選項,「SeaMoney」則是在購物平臺「蝦皮」(Shopee)上提供。

五、惠譽評級(Fitch Ratings)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深董事許怡齡表示,「先買後付」業者退出新加坡及東南亞市場,係因競爭加劇、監管審查加強及融資成本上升等因素,壓縮其利潤空間所致。由於新加坡成本及金融服務滲透率較高,使業者更難在此細分市場獲利。普華永道(PwC)新加坡金融業總監黃凱琳認為,部分離場企業可能在特定市場不具知名度,或未與大型企業合作以立即擴大客戶群。

六、依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先前公布的數據顯示,2022年新加坡「先買後付」交易額僅占簽帳金融卡及信用卡交易額的1%。

七、雖有「先買後付」業者離場,但亦有業者看好其市場潛能,尤其在數位金融尚未普及的市場。「蝦皮」日前發布的「消費者調查報告」指出,該集團計劃將「先買後付」服務擴展至所有用戶,現有「SPayLater」用戶將依據「信用評分」調高「信用額度」。「Atome」表示,風險管控及強勁的合作關係是「先買後付」業者成功關鍵,業者面對的主要風險包括用戶的信用風險(是否按期還款)及詐欺風險(開虛假帳戶)等。此外,印尼科技公司「GoTo」及社交媒體「TikTok」亦計劃在印尼推出「先買後付」服務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際貿易署)


 
 
•相關個股:  674191APP*-KY8044網家
•相關產業:  電子支付